在一些老百姓心目中,社区医院遭遇了“信任危机”。那么,社区医院究竟如何,它能为百姓提供哪些方便,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6月30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社区医院。在位于朝阳区高碑店附近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主楼正在施工,门诊被搬进了后面的小楼里,找起来就费了不少时间。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家社区医院原本人就不多,自打主楼装修之后,来的人就更少了。记者随后在门诊楼中看到,空荡荡的走廊中,仅坐着五六位候诊的人,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
而在团结湖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附近居民,其中6位都说不清楚自己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在什么地方,其余人中,也仅有两位60来岁的老人表示,自己曾去社区医院开过药、看过病。在团结湖卫生服务站,记者注意到,这里同样在进行装修,医生出诊时间也因此做了改动,其中,急诊截至晚上9点前。候诊走廊的椅子上,只有一人孤零零地等候着。记者逗留的十几分钟里,看到三位老人拿着几盒药匆匆走出来。
在朝阳路附近的另一家社区服务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务人员向记者透露了社区医院存在的现状和其中面临的困境。首先,在开药方面,限制比较大。“社区医院的很多药不只开不到,即便开到了,也不能走医保。”对此,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医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晓燕表示,社区医院的常用药由312种、926个规格组成,“的确有很多大医院开出的药没有纳入其中。但目前,我们从药品制度上也正在放开,考虑再增加部分药品。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愿意到社区买药的,毕竟社区医院的药比大医院便宜不少。”据了解,从2006年12月25日起,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常用药全面实行新药价,药品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按购入价出售,取消15%的医院加价。这样一来,在社区医院开药便宜,又不用排队,因此的确受到了不少老病号的青睐。
其次,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记者了解到,社区医院中,除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外,也有些“村医”,有的人甚至只是中专毕业。“当然,我和他们接触后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医术还不错,而且经验比较丰富,但由于接触到的病人有限,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首要原因就是人员短缺。“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愿意往大医院挤,下社区对他们来说是件很没面子的事,也的确很难学到更高深的医术。”